你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有人说"如何快速涨粉"得学南洋商帮吗?那些穿着人字拖、喝着椰汁的东南亚华人,怎么就突然成了跨国生意场上的狠角色?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闷声发大财的群体。
橡胶园里的第一桶金
19世纪那会儿,南洋华商刚开始真就是苦力命。在马来西亚割橡胶,在印尼挖锡矿,干的都是白人不愿碰的脏活累活。但这些人有个特点:特别能攒钱。别人领了工资去喝酒赌博,他们偏要三五个老乡凑钱开杂货铺。就像现在短视频里常说的——第一代攒本金,第二代铺门路,第三代才真正起飞。
战争带来的神转折
二战时期东南亚乱成一锅粥,反而给华商开了外挂。当时殖民地政府跑路了,本地人又不懂国际贸易那套,结果呢?掌握多国语言又熟悉海运的华商,突然就成了物资倒卖的中间商。橡胶换药品,白糖换军火,这么倒腾几年,很多人莫名其妙就完成了原始积累。
关系网才是真金白银
要说南洋华商最厉害的本事,绝对是搞关系:
- 同乡会里认干亲,生意场上好说话
- 庙里烧香都能碰见潜在客户
-
连给孩子办满月酒都要摆三天流水席
这种社交密度,现在互联网公司搞私域流量都得喊声祖师爷。
钱生钱的魔法
等攒够资本后,他们的操作就更骚了:
1. 先在印尼开纺织厂,用廉价劳动力吃欧美订单
2. 转头把利润投到新加坡房地产
3. 再用房产抵押贷款去投资越南新港口
这套资本连环拳打下来,雪球越滚越大。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马来西亚首富永远姓郭、姓林了吧?
为啥欧美巨头干不过他们?
这个问题我问过做外贸的朋友,他掰着手指给我算:
- 本地化程度:荷兰公司高管住封闭社区,华商老板睡员工宿舍
- 决策速度:跨国公司走流程要三个月,华商饭桌上就拍板
-
风险承受:欧洲企业怕政变撤资,华商反而趁机抄底
最绝的是他们会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,套上家族生意的外壳,既规范又灵活。
说到政商关系...这个比较敏感。反正你记得去年泰国那个大米出口配额事件吗?关键时刻能拿到批文的,永远是有"特殊渠道"公司。不过具体怎么操作的,人家肯定不会写进商业案例里啦。
现在年轻人总想学什么"轻资产创业"我说真该看看南洋华商的发家史。他们用两代人证明:没有资源优势的时候,就得靠
信息差
、
人情债
和
忍耐力
这三件套。最近不是流行说"大于努力"?要我看啊,在正确的地方持续努力,本身就是最牛的选择。
小编觉得吧,现在去东南亚淘金可能晚了点,但这套商业思维放哪个时代都不过时。特别是他们那种把每个员工都当潜在合伙人的管理模式,比什么股权激励ppt实在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