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鸡"一词的起源考据
"吃鸡"叫法最早来源于游戏《绝地求生》获胜时的提示语"Winner Winner, Chicken Dinner"
。这句话直译为"家赢家,鸡肉晚餐"西方赌场文化。在拉斯维加斯赌场里,获胜的赌徒常会用赢来的钱买一份价值1.79美元的鸡肉晚餐庆祝胜利。
- 文化背景:这句话最早出现在2008年电影《21点》中
- 游戏引用:2017年《绝地求生》开发团队将其作为胜利标语
- 中文简化:中国玩家将复杂的英文缩写为"鸡"二字
从专业术语到大众流行语的演变
"吃鸡"的流行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
:
1.
硬核玩家圈层传播期
(2017年初)
- 最早由资深游戏玩家在直播中使用
- 主要出现在游戏论坛和贴吧讨论中
2.
直播平台引爆期
(2017年中)
- 各大主播在直播时频繁使用该词
- 形成了独特的"鸡"直播文化
3.
全民流行期
(2017年底至今)
- 突破游戏圈层进入大众视野
- 衍生出大量网络梗和表情包
为什么其他同类游戏也被称为"吃鸡"
随着《绝地求生》的成功,大量类似玩法的游戏出现,但都被统称为"鸡游戏"。这种现象在游戏史上并不少见,比如:
- 《DOTA》类游戏被称为MOBA
- 《CS》类游戏被称为FPS
具体原因有三
:
- 玩法高度相似:都是生存竞技模式
- 核心体验一致:最后存活的玩家获得胜利
- 文化符号强大:"吃鸡"这类游戏的代名词
中外玩家对"吃鸡"差异
虽然都指代同一类游戏,但中外玩家对这个称呼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
:
比较维度 | 中文玩家理解 | 英文玩家理解 |
---|---|---|
字面意思 | 获得最终胜利 | 赢得鸡肉晚餐 |
文化内涵 | 生存竞技的代名词 | 赌场文化的衍生 |
使用场景 | 泛指同类游戏 | 特指《绝地求生》 |
"吃鸡"的社会影响
这个简单的词汇已经超越了游戏本身,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
:
- 催生了新的网络用语体系
- 改变了游戏直播的内容生态
- 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社交方式
在商场、餐厅等场所,"大吉大利,今晚吃鸡"的标语随处可见,甚至成为了商家吸引年轻消费者的营销手段。这种现象反映了游戏文化对主流社会的渗透程度。
"鸡"之所以能从一个游戏术语变成全民流行语,关键在于它抓住了三个要素
:简单易记的发音、具象化的胜利象征、以及强烈的社交属性。这或许能给其他想要创造流行文化的产品一些启示——真正的爆款往往始于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梗。